PEOPLE
To be Remembered
蒋尚城教授生平
Time:2019-11-01ClickTimes:

蒋尚城(1935-2007),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上海澄衷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1960年毕业于北大地球物理系天动专业,同年留校任教。曾担任气象教研室党支部书记,北京联合卫星云图分析组及北方暴雨科研协作技术组成员,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委员会委员、副主任、顾问委员会委员。

蒋尚城教授长期从事卫星气象及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成就卓著,多次获奖,并为促进国际及海峡两岸大气科学的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他主持或参与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多项。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专、译著7部。

蒋尚城教授参与的科研成果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国家农委和科委颁发的农业科技推广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国家教委自然科学一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年北京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及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及其他各级科技奖12项.1993年获特殊津贴并被北京市侨联评为“为实现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做贡献活动的先进个人”。1997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奖。

蒋尚城教授崇尚:对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要恪守对人真诚,对事认真的处世原则。

一、为中国卫星气象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蒋尚城教授即投身于我国卫星气象的应用研究.他主讲“天气学”、“卫星云图分析”、“应用卫星气象学”等课程。1971年在北大主持举办了第一期全国卫星云图的接收与分析培训班,发表国内第一篇NOAA卫星红外云图分析的文章,参与编写“卫星云图使用手册”。仅在1976—1983年,他就先后赴武汉、乌鲁木齐、兰州、西安、沈阳、广州、上海等20多个城市,作有关卫星云图的分析与应用和台风、暴雨及热带天气的学术报告和讲座,为我国卫星气象事业发展播下了种子。在长达30多年的时间里,他不辞辛劳,高密度的为气象、水利、民航、军队、高校等部门做学术报告和为国内外有关培训班授课百次以上。1998年9月他就在南京大学、南京气象学院、空军气象学院、上海气象局等单位作了7场有关卫星气象的学术报告,出席专业座谈会4次。培养了多名研究生,为指导和培养业务技术骨干及研究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3—1985年蒋尚城教授以访问学者身份访问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与卫星气象学家Jay. S. Winston合作研究长江流域旱涝的OLR(射出长波辐射)特征。回国后,他以执著追求和不断探索的精神,积极开拓卫星气候学研究的新领域,广泛开展OLR的应用研究,成果显著。1998年6月在国家气候中心作“卫星监测热带大气环流的新途径”的学术报告,提出了以OLR作为热带大气环流的上升支,HIRS作为热带大气环流的下沉支,即用红外和水汽双通道监测热带大气环流的新途径。

二、积极增进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

蒋尚城教授多次访问欧美各国,出席各种国际学术会议。1983—1985年访问马里兰大学。1990年在美国丹佛参加“中美中尺度气象学术交流会”,1991年作为中国科学代表团成员出席维也纳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联合会第20次大会;1998年在巴黎参加第10次国际卫星及海洋气象会议.1999年到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环境科学系访问,座谈、讲座、签订有关科研合作协议,并参观访问了美国国家卫星中心(NESDIS)、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ECP).2000年和2001年参观访问美国华盛顿、洛山矶、旧金山等地,会见了美国气象学会主席等30多位科学家。

1990年代初,蒋尚城教授作为中国大陆气象科学家代表团成员访问了台湾,出席了海峡两岸天气与气候学术研讨会,参观访问了台湾大学气象系、中央大学大气科学系、台湾气象局等。他还多次在国内热情地会见和接待美国科学家和台湾教授参访团等。通过参观访问和出席国际会议,他与地区和各国同行进行广泛地接触和学术交流,结识了许多专家学者,也会见了许多在外的学友、华人科学家和老朋友。通过这些活动,扩大了影响,沟通了信息,增进了友谊,为国际和海峡两岸学术交流与合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发挥余热,奉献不止,成就斐然

蒋尚城教授退休后依然奔忙于科研、教学和社会工作中,发挥余热,奉献不止。在退休后,他圆满完成国家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在利用多通道卫星观测对ENSO,亚洲季风及东北冷害等气候异常事件诊断研究工作中揭示了不少新的事实,获得了一批新的成果。2001年为了卫星气候研究工作的发展,组织国内外卫星气候研究工作者及研究生12人成立网上卫星气候研究组,通过国际互联网发布研究通讯、学术活动信息、交换资料及研究成果,进行合作研究以及对学生的论文指导等。通过一年多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卫星气候研究工作的进展,积累了利用国际互联网组织研究工作的经验。

蒋尚城教授退休后每年还要在北大、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等单位继续为研究生班、师资培训班讲课,继续指导部分省市的科研工作。他所指导的“OLR在热带天气中的应用”课题通过了海南省科技厅的鉴定,获省科技进步奖。

2004年,蒋尚城教授参加了以我国FY-2C气象卫星为主题的“中国气象学会卫星气象和空间天气学委员会2004年度学术年会”。他无限感慨地说,“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年会。当我看到中国自己制造和发射的静止气象卫星在卫星气象中心大屏幕上显示即时的云图时,不禁想起30多年前,我们与中央气象台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组成的卫星云图接收站的工作情况。当时在北大未名湖畔,半人工、半自动地操纵铁塔上的天线,接收美国ESSA卫星云图信号,经过暗室洗印照片,再人工定位后,方得到一张可以用于天气分析预报的卫星云图照片,这是中国卫星气象的开始。”

2006年,蒋尚城教授历时3年多写作的《应用卫星气象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蒋教授30多年来在应用卫星气象学方面科研和教学成果的结晶,同时也反映了正式进入世界气象卫星观测网的中国气象卫星的最新发展和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应用气象卫星资料方面的部分研究成果。

2006年4月1日,蒋尚城教授在讯网上开通了“我的奉享城”(奉献社会,享受人生——蒋尚城)博客,发表了52篇文章(有少数转贴),访问量超过一万人次。当年在北京召开“两会”期间,通过网络提了有关教育、图书馆和公交等方面的建议,北京青年报的“两会”直通车就做了报道。他认为这是奉献社会的新形式,可以通过科学技术,也可以通过人文影响和服务社会,利用网络这个平台继续奉献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贡献自己的余热。他在生病后还在协助操办谢义炳先生90周年诞辰活动的事宜并撰写了纪念文章.他一边在与病魔抗争,一边还在把信息和欢乐的图片传递给国内外的朋友,这样的活动一直坚持到他生命的最后几周。

蒋尚城教授热爱祖国,热爱共产主义事业,热心公益活动,尊师爱幼,乐于助人,是学生的良师,是同事的益友。他创造奋斗,以身作则,培育英才,为我国教育事业,为我国气象事业贡献了一生。他是优秀的教师,也是杰出的学者。我们为痛失这样一位好同志、好朋友而悲痛,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蒋尚城教授永垂不朽!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蒋尚城教授治丧委员会2007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