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20-03-10ClickTimes:
第四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举行
第四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举行
为期五天的第四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 “基于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的物理”于2006年8月21日在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开幕。暑期学校得到了国内外核物理学界的大力支持,北京大学、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德国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以及中国核物理学会为暑期学校的组织单位。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一直对暑期学校给予了大力支持。本次暑期学校还得到欧盟Asia-Link Program的资助。
本届暑期学校共邀请了来自克罗地亚、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的近二十位国际著名学者前来授课,同时还吸引了包括德国GSI,南非Stellenbosch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国内外28个高校、研究所的一百多位学者和学生访问学习。暑期学校的负责人为德国重离子物理研究所(GSI)的K. Langanke,北京大学孟杰教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的T. Motobayashi教授。
第四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开幕式由中方主席、学校发起人之一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孟杰教授主持。北京大学校长助理李岩松、理学部主任、现代物理中心甘子钊院士、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叶铭汉院士、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张焕乔院士、物理学院院长叶沿林、副院长沈波、欧盟驻北京办事处发展与合作部参赞Marisa Wyganowski女士、Asia-Link Programme助理Wendy Gao女士等与会的中外专家也向暑期学校的开学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并对学员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旨在促进核科学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加强核物理前沿领域的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增进各国的文化交流的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是由北京大学和日本理化所于1998年发起的,此前已历三届:1999年第一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 “放射性束核物理和天体物理”在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举办,共邀请了18位国际知名学者前来授课,60名国内外研究生博士后和青年学者参加学习和交流; 2001年第二届北京亚原子物理国际暑期学校 “天体物理中的核结构和核反应”,有16位来自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著名学者授课,60多名国内外青年学者和学生参加学习;2004年第三届暑期学校主题为是“不稳定核、超核、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与核天体物理”,授课十四位国际著名学者授课的讲师分别来自英国、法国、荷兰、瑞典、日本和中国,共有九十多位学者和学生参加了学习。
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基于新一代放射性核束装置的物理”是当前核科学界关心的热点。目前,日本理化所投资四亿多美元的放射性核束装置(RIBF)接近完成,将于明年7月起向全世界同行开放,中国兰州的冷却储存环装置(CSR)也将在明年投入使用,德国投资近十亿欧元的大装置(FAIR)开始建设。在五天的学习中,教师和学员集中阐述并讨论了通过利用新一代装置产生的放射性核束带给核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的最新进展及重大发现,例如弱束缚非稳定核中存在的“晕”和“皮”分布、非线性多体关联、集团自组织、连续态强耦合、新的中子物质等,这些进展不仅扩大了核物理学的知识范围,促进了对宇宙起源更好的理解,而且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以及放射在医学、生物学、脑科学中的应用将产生重大意义。很多学员表示,通过向国际一流专家学习,并与之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收获颇丰,并希望计划两年一次的暑期学校一直进行下去。部分学员还曾经参加过前几次的暑期学校。
本届暑期学校吸引了一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本科生前来志愿服务。作为即将进行最后一年大学学习的本科生,他们纷纷表示,能够有机会亲临会场了解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动向,并和国际顶尖的核物理学家面对面的座谈,不仅可以知道最新的科学前沿,而且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成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也给学生带来很多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