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UMNI
People
《中期报告》——91级校友何菁
Time:2020-05-21ClickTimes:

北大91级返校的微博上有学友感慨20年弹指一挥间。非常理解这种感受。我们现在多半还没觉得自己有多老。只不过面对这个不大不小的"20年"的时候,多少有些难以接受。毕竟大学进校到现在的20年恐怕是自己人生当中记得最真切的第一个20年。如果我们当中有人不返校的话,可能是自觉不自觉的不愿承认自己不长的人生里已经有了个20年的历史。

这样一个时候写回忆显得有点点老气;不借这个机会回想过去,说说这二十年来的感受,一味说自己还在忙,也有些草率。毕竟我们在一个校园共同生活了四五年,带了一些共同的种子离开了学校。至少我很好奇每个人身上的种子是如何绽放的。

关于军训

这几天整理大学照片的时候,非常惊讶大学时代留下来的照片大多是在信阳照的,大多数的信是在信阳写的。

我印象很深的是军训结束放假回到家的时候自己那种身轻如燕、体能充沛的感觉。这之后很多年都没有体会过。

不管军训的渊源和价值,我愿意肯定的是那些为我们这些军训学员付出很多的23队队长、教导员、区队长和教员。现在想来,他们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没有好恶对错评判,有的只是要把工作做好的那份心,让我们北大生安全顺利的度过这特别的一年。这其实非常难能可贵。真的很希望能够找到他们,知道他们现在的生活如何。

关于学业

毕业之后,每次告诉别人我是物理系毕业的时候,很多时候得到的都是惊叹。我既暗暗得意,有时也心虚,觉得自己名不副实,像是个假货。

记得直到四五年前,我有时做梦还会梦见自己在大学里撞上了杯具。场景通常是原子物理或者是数学分析课,快到期末考试跟前了,却发现自己作业根本没有做,也不会做。梦醒来了,才松了一口气。就好像自己给客户上诉,在二审终于扳回了原本输的案子的那种侥幸。

在大学读书,一个最大的感受是每个人的活法真是不同。象我这等天资平常的,一周至少五个晚上在饭堂吃完饭就带着饭袋骑着破二八车到三教四教自习的,当年怎么也不明白为什么隔壁的同学成天泡在计算机房,昼夜颠倒,最后照样科科分数靓丽,直接去美国上MIT。后来更是发现很多在学校不显山露水的,出了校门领导力十足,生龙活虎,所到之处,处处精彩。

前几天偶然间在网上看到当年著名的留小辫子的胡续冬写的关于北大诗歌的文章。他梳理了北大90年代诗歌的情况,点评了一些标志人物,讲了讲五四文学社的一点点前世今生。读起来津津有味,尤其是看到"九一诗歌三套马车"里有我们当年经常在水房一起洗脚的哲学系刘国鹏,更是亲切不少。感慨在自己每天奔波自习室的同时,同年级的一些童鞋们却是奢侈的荡漾在诗歌当中,用青春去思考和领悟。

现在说这些倒不是妄自菲薄,处处拿自己和别人做对比,找差距。只是感叹自己做学生的时候,懵懂不知读大学有不同的读法。自己只是用"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高考式方式,找寻下一步的方向,肯定难免困惑。几年前我来到物理楼前,我仿佛象穿越一般,清晰的感受到二十几岁的我自己骑车出东门往返物理楼和43楼的时候那种不知未来会如何的彷徨。

做学生的,往往不明白,考完一些试、读完了一些书之后,路一定要自己走出来。没有锦囊妙计和什么考试保证我们从此幸福美满。

有的时候觉得我们这些所谓70后的,命运对我们还算不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出国留学的,基本都有个硕士博士学位头衔,找工作没有太多挣扎,事业多有所成,养儿育女,生活安定;留在国内的,除非是那些极其没有投资眼光或者极不愿随大流的,基本都不是房奴车奴,事业生活都有一些殷实的底子。

所以,不管我们认为自己是否成功,我们的生活至少比较简单,不那么复杂。

有意思的问题是,未来的几十年里,我们这平平安安稳稳当当过了二十年的一代,要怎样的工作和生活?

关于恋爱

校园里的爱情,是个常说常新的八卦话题,当然也是个让人有些心跳加快的话题,不管自己当年是否爱的自在。

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大三之前鲜有公开在北大校园有女友的。后来发现很多人的太太居然都是自己的高中女同学!这也足见物理系男生的忠贞程度,或者窥见他们高中时代的风流潇洒。

当年进校的时候,我辈雄性的眼里,却无法看不见那些有很辣的女友勾肩搭臂出入42、43楼的男生。其中有一对人人皆知的校园情侣,后来被贬离校,现在想来自己当时卧谈会谈起此事的那种兴奋,分明是嫉妒者的快意夹杂着一点惋惜和不平。

这里还得顺带夸奖物理系的女生。人少,质量高(有点政治不正确)。我们这些吃不着葡萄的,有着自由在学三食堂一边吃着以土豆粒为主的宫保鸡丁一边八卦谁在死追却追不上自己班级的女生。直到现在我们聚会的时候,我们总会有人热心的问起自己班的女生,于是剩下的人就会饶有兴致的交流或者静静的听着关于女生的故事!

还有一件关于男生女生有趣的事情,是自打信阳军校军训的时候,我就发现我们物理系的男生对生物系的女生集体着迷。无耻的说,有几个名字我现在都能脱口而出。就在一个月前,我偶然在Linkedin上发现一个当年如数家珍的名字,自己便怀着一个粉丝般的心情,主动把信阳军训的视频链接发给她,顺便借机邀请她成为自己"network"的一部分!

不知道如今的学弟学妹的校园爱情生活是怎样的。这里只是祝愿有情人终成眷属。当今社会上的剩男剩女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北大女生大气,心态平和,对男人包容,能爱能嫁,应该不是问题。北大男生天资不错,心性自信,能选择、能承诺,自然会有爱人相伴。

几年前遇到一个法律系师姐,美丽聪颖,事业成功,家中儿女双全。她知道我是物理系之后的,不知道谈到什么,她提到自己的前男友是北大物理系的,那种不经意间说出来透露出来的欣赏,让我很虚荣,为自己是物理系的男生而得意几分。

关于师长

进入学校之后才明白为什么物理系的江湖地位高。除了物理系的课程难之外,可能主要归功于因为我们的老师们真的很棒。

我比较浅薄,学物理也属于愚钝之徒,现在无法回想起学校里老师的教诲。我就是觉得老师们身上最打动我的一个是范儿,一个是高人的劲道。

教数学分析的郑志明老师当时刚从美国回来,课堂上听不懂没关系,单纯体会他青年英才的魅力就足够。一些他当时的习惯表述方式"这里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很有趣"等,到现在我还不时的使用着。教电磁学的陈教授站在台上完全是仙风道骨的范儿,让人目不转睛。教光学的周岳明老师瘦瘦的,一学期下来却是教的飒爽利落。全校闻名的龚镇雄老师更是让我开始见识学理科的也可以很艺术的活着。

和这样的老师一起数年,虽然物理学得一般般,但是耳濡目染我却有炼就火眼金睛,知道什么样的老师有水平。

关于未来

离开学校这十几年,深深感到北大、北大学生是个品牌。我们很多人因此受益无穷,当然有的也可能因学校盛名而受些误解和压力。

从品牌的角度,我们每一个毕业生可以是个不折不扣的消费者,消费这个品牌的价值。敏感一点的,会捐赠和回馈母校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尽到消费人群的本分。

我们也可以超越做个消费者。根本上讲,一个大学是通过她的学生对于国家、社会、企业、社区以至学生身边的家人朋友同事发生作用的。不管学校发展如何顺利,我们做学生的如何在生活工作中,实践着德先生赛先生的理性和兼容并蓄的宽容和大度,是我们自己可以有发言权的。

过去二十年中国在个人、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各个层面上的力量上都有了深刻的增长和变化。未来的一二十年没有理由会停滞,让我们自己失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局限性。当我们从50后60后手中接过时代交替的大旗时,我们要引领风骚,还是谦逊的做好过渡者,希冀80后90后们去完成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