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e:2021-06-11ClickTimes:
2021年6月4—6日,由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主办的北京大学“格致论坛•青年”暨格致论坛(第三期)在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举行。本期论坛分为座谈会和学术报告会两个部分,旨在加强青年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推动相关学科方向的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来自物理学院科研实体单位、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和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的四十余名教学科研人员参会。
在4日晚的座谈会上,院长高原宁院士、党委书记杨金波教授,副院长曹庆宏、彭良友、徐莉梅教授,院长助理李新征教授、黎卓长聘副教授就新引进教师普遍关心的聘期考核、职称晋升、学生管理、生活福利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与到场的“青椒”展开深入交流。高原宁、杨金波表示,青年教师是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的生力军,更是创新策源和前沿引领的中坚力量;学院关注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发展与进步,并竭力提供有力度、有温度的支持。
5日的学术报告会开幕式由徐莉梅主持,她介绍了“格致论坛·青年”背景和由来,并期盼与会教师在分享研究成果的同时碰撞出思维火花;彭良友副院长对踊跃参会的青年教师,特别是最近三年入职的新同事表示衷心欢迎,期望大家借此拉近彼此的距离,加深彼此的了解;学院青年学术论坛工作小组组长全海涛教授回顾了往次格致论坛的情景和个人收获。随后,学术报告会部分共有四场,分别由全海涛、王剑威、冯旭和叶堉主持,王一男、杨起帆、王晨旭、刘佳、张艳席、孙小虎、Mikinori Kuwata、陈基、陈弦、杨军、马仁敏、王然、杨根等以各自研究工作为主题,贡献了精彩的口头报告;台上台下互动频繁,气氛轻松又热烈。
本期论坛作为物理学院成立二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与学院党委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相结合,特邀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王义遒教授做了题为“昌平园的记忆”的专题讲座,激励青年教师学史力行,在教学科研一线历练、成长。
此外,北京大学人事部副部长肖云峰教授受邀介绍了博士后人才计划和相关政策,建议青年教师不仅要通过承担项目迅速提升科研水平,同时也要有意识地锻炼团队组织能力;基础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周路群副教授受邀介绍了学院实验类课程实施情况,建议青年教师发挥教研并举、以研促教的优势,从领域热点、新兴技术出发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为支撑实验课程可持续、高水准建设提供保障。
李新征在闭幕式上代表本期论坛组织委员会做总结性发言;他感谢全体与会人员在忙碌的毕业答辩季依然投入精力和付出热忱,使得各项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充实又圆满,展现出物理学院新一代教师崇尚科学精神、焕发学术活力的风貌。
本次“格致论坛•青年”得到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大力支持。
感言
——认识了一些新鲜面孔,了解了身边同事做的具体研究,与学院领导有了一些亲密接触,也体会到学院行政的坚实后盾。参加这次格致论坛,受益匪浅。
——选择“昌平200号”这个地方,我想组织者是花了一些心思的。很惭愧,我之前竟然不知道北大的这段历史,甚至以为昌平校区就是“吉利校区”。这里有过辉煌,有过沉寂,现在需要做的是总结、思考和行动。
——就像我们总会忽视身边的风景,总认为将来有的是时间去欣赏一样,我发现自己并不了解一直在同一座院子里工作的其他老师在做什么。格致论坛刚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不仅让老师们介绍自己的研究兴趣,又留了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沟通;可以肯定地说,会催生老师间的合作。
——格致论坛不仅是一项学术活动,更是老师们全方位交流的一个平台——让陌生的同事熟悉了,让熟识的同事更亲密了。通过参加论坛,结交几个可以学术合作,一起打球、吃面、喝咖啡,遭遇过同样挣扎、困境却仍葆有同样初心和信念的哥们儿,多么令人开心!
——格致论坛非常接地气,可以和这么多年轻教授面对面交流。优秀的基础课程向来依靠学院科研水平的整体提升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特别期待科研突出的同事可以将他们在使用或研制的尖端设备过程中具有高重复性、高稳定性、危险可控性,、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兼具的基础部分凝练出来,为学院基础课程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提供充足的养分,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提供坚固的基石。
北京大学格致论坛简介
北京大学格致论坛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发起的青年学术交流活动。“格致”体现两重涵义:一是,北京大学物理学科源自京师大学堂格致科;二是,“致知在格物”出自《礼记‧大学》,意思是通过探究事物本源而获得知识,其中“格”即探究,“致”即获得。自2010年4月启动以来,围绕学科领域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针对基础科学问题,开展了十余场学术研讨,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培育新兴方向增长点,展现北大物理人学术无畏、攀登无限的新风貌。
论坛由学院青年工作小组组织实施,旨在发挥学科优势,倡导学术民主,鼓励学术争鸣,营造积极、健康、开放的学术交流氛围,拓宽青年教师的科技视野,提升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增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学术活力和凝聚力,助力学院青年人才成长。